【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23考研教育学综合重要考点: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这四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根据学者们的共识,可以将德育的概念概括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特点
德育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其一,坚持教育的连续化和统一性;其二,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其三,强调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广大德育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工作,使德育工作呈现出了实效、分层次、多样化的特征。其一,重实效,从点滴开始,从小事入手,不高谈阔论,重养成教育;其二,多样化,各地各校根据自己的特点,以一点或几点为突破口开展德育工作,形式各具特色。
三、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德育任务
德育任务是教育目的在德育上的直接体现,是指学校按照德育目标确立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原则、方法,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够符合国家德育目标的要求。德育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 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融入及遵照道德规范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即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
3. 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即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行为的自觉习惯。
(二)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是一定社会中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
我国对中小学德育内容有着同一的规定,这一规定主要体现在:1998 年和 1995 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以及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及要素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其中,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它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
二、德育过程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倾向,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
1. 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将外部的教育影响顺利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才能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在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2.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 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的。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的。
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
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困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
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为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和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过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都具有指导作用。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并使各项德育活动具有共产主义方向性和具体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的目的性。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性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品德行动,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
三、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坚持说理启迪,引导疏通,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五、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德育既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可能,又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既要教育集体,又要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教育各个成员。在对集体进行教育时, 注意针对集体中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同时,通过对每个成员的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七、因材施教原则
查看全文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帖子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108-7500)进行删帖处理。
精选课程
考研资讯
查看更多
考研指导
每日10 份 抢先预约